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動態(tài)

奈曼旗廟屯嘎查:一座被歷史喚醒的村莊

2024年07月16日 12:28   來源: 中新網(wǎng)內蒙古新聞

  中新網(wǎng)內蒙古新聞7月16日電 (劉文華 王陽)內蒙古奈曼旗廟屯嘎查,一座被完整保存下來的舊村,這里居住著蒙古族、漢族兩個民族,從民居建筑和生活、勞動等特點習慣上,融合了蒙漢兩個民族的游牧及農(nóng)耕文化特點,歷史可以追溯上百年。

  來過廟屯的人,都感覺找回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鄉(xiāng)愁”,那令人向往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鄉(xiāng)村生活,仿佛就是廟屯的寫照。

  廟,已不在,只剩下名字。漫步在村莊林蔭小路,幾位年歲的老人蹲坐在籬笆墻下,閑談間,聊起了廟屯的由來。據(jù)說,清朝初期,奈曼旗王府委派圖斯拉格其幫助赤峰敖漢旗王爺“鎮(zhèn)剿”,為了感謝和紀念這份感情,敖漢旗王爺就在廟屯村的位置上修建一座廟,隨之這座小村稱作“廟屯”。

  歷史的記憶仍在。夕陽下,第十四任奈曼王爺蘇珠克圖巴圖爾的孫子寶元旦用手輕輕“撫摸”著住過的老土房:“這個房子我們住了30多年啊,當年村里就那么40多戶,一半蒙古族一半漢族,當時耕地少,各家各戶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像樣的,F(xiàn)在可好了,村里領著我們致富,就連這老房子現(xiàn)在也能派上用場了。”

  在建設新農(nóng)村的同時,廟屯沒有將歷史一筆抹掉,而是將舊址小心翼翼地保留下來,復原老建筑,復活老習俗,復古老物件,一座具有蒙漢文化交融特點的舊村莊正被喚醒……2015年,奈曼旗委、政府決定從留住歷史記憶、記住濃濃鄉(xiāng)愁的角度,對該村的舊址進行了保留并建起了民俗旅游村,用最原生態(tài)的農(nóng)村風貌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的發(fā)展變遷。2017年由全體村民作為股東,注冊成立了內蒙古廟屯民俗休閑旅游有限公司。

  從習慣了游牧的蒙古族住上火炕,到世代農(nóng)耕的漢族開始牛羊養(yǎng)殖,再到養(yǎng)馬不再騎乘,而用來拉車耕種……地域廣闊的科爾沁草原,物產(chǎn)豐富,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漢族農(nóng)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碰撞”,而獨特的民風民俗,讓廟屯成為一個慰藉鄉(xiāng)愁的地方。

  板打的土墻,泥搭的房子。轆轤,在園子中央。井繩,一圈又一圈地繞著那個時代,吊上來的水斗子,裝滿了捉襟見肘的生活。單薄的日子,落滿塵土,已模糊了那個年代……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上歲數(shù)的人一看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個年月。留下的這些供大家參觀和回憶,是難得的好事!惫畔≈甑耐鹾橹纠霞以卩彺,如今定居在北京的他看到廟屯的變化時淚眼朦朧。

  與舊址一路之隔,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紅頂白墻的民房新區(qū)。

  “改造那年,全村40戶土房戶僅用一年的時間完成整體搬遷,新村用新的理念進行建設,盡量縮小新型農(nóng)村與城市生活的差距,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及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均實現(xiàn)了高標準建設,與舊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苯昀,村負責人李巴圖帶領著村民過上了好日子,他感慨,舊村新村是一道之隔的兩重世界,記錄著蒙漢文化交融的生產(chǎn)、勞動方式改變,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的巨變。

  “改革開放好多年,廟屯大地換新顏。路東泥舍今猶在,路西瓦房兩重天。昨天吃糠咽菜苦,今朝生活比蜜甜!”這首打油詩如今在孩童口中傳唱。

  2018年,廟屯被列為國家級“美麗鄉(xiāng)村”標準化建設示范村,自治區(qū)級“新農(nóng)村新牧區(qū)”建設示范村,2020年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

  一座被歷史喚醒的村莊,我們不禁要感謝留住歷史的人們,讓我們在記憶中行走,靠這老房舊巷,一磚一瓦來修復記憶,找回初衷。

  我們與往事對視,從靜默中抬起頭來,望著廟屯新貌,終于欣慰地聽到先民們嘆息的回音。廟屯的路,更加寬廣,不忘歷史的明天更加輝煌。(完)

編輯:張瑋
圖片新聞
  • 中國規(guī)模最大天然鈾產(chǎn)能項目“國鈾一號”開工建設
  • 內蒙古大漠致富曲:“鄉(xiāng)村守護人”助力農(nóng)產(chǎn)飄香
  • “敕勒川國際草業(yè)大會”將于7月13日在呼和浩特召開
  • 中國電信內蒙古分公司與內蒙古大學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研究中心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 未來已來 中國電信助推蒙古文+“AI”駛入現(xiàn)實
  • 哈民遺址公園改造提升“煥然一新”